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说到北斗系统,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交通领域,可以说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在不久前,北斗国际搜救服务成为继北斗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后,北斗系统第二个获得国际组织认可的全球服务。《奋斗者·正青春》系列报道,来认识北斗系统国际搜救服务的技术负责人卢红洋。
这位正在和同事梳理工作进度的就是卢红洋,他所在的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北斗国际化团队,上个月刚刚“双喜临门”。北斗的短报文通信服务通过了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正式加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北斗的国际搜救服务也加入了全球中轨道卫星搜救系统。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副总经理 卢红洋:北斗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北斗的国际搜救功能作为全球的公共服务产品,标志着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空间设备提供国。
今年36岁的卢红洋,入职10多年来,一直参与北斗系统应用研究工作,系统性解决了卫星信号遮蔽严重区域的定位导航问题等。2018年,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建设,北斗国际化团队成立,主要负责我国北斗国际搜救系统,以及北斗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论证、建设与国际化等任务,卢红洋成为团队的负责人。让卢红洋印象深刻的是,当年9月,我国首批搭载国际搜救载荷的北斗卫星发射成功,刚成立不久的团队就接到了负责载荷测试的任务。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副总经理 卢红洋:国际搜救因为是我们国家首次搭的载荷,当时我们的测试环境也没有,条件非常艰苦,改造了十几年前遗留下来的测试天线,加上我们自己搭的发射天线,完成星地的联调测试。每天都有人来问,说咱们国际搜救的载荷情况怎么样?可不可以用?状态是不是正常?能不能开机?所以说当时压力非常大。
虽然在卫星载荷上天之前,团队在地面已经完成了整个模拟测试,但地面上运用的是有线通信系统,卫星则是在2万多公里的高空,是无线通信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多,测试难度极大。为了尽快确认卫星在轨状态,卢红洋他们不分昼夜,轮流值守在卫星地面站,争分夺秒,不放弃任何一次测试的机会。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副总经理 卢红洋:在确认搜救载荷功能正常的时候,同志们还是非常非常兴奋,尤其当时我感触特别心酸,每次完成测试之后,基本上同志们上车倒头就睡着了。
北斗搜救系统的国际化应用,需要开展大量的论证和试验验证工作,还需要提交提案,接受国际评估等等。作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技术团队,难免缺乏经验,卢红洋带着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找差距,补短板。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副总经理 卢红洋:自己要练好内功,将以前国际会议视频或音频的材料反复研读、推敲,了解国际专家各自的立场,一些关注点。同时我们把北斗系统所有的技术特点、优势研究清楚,做好北斗系统在国际上的宣传和推介工作。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业务主管 杨淙喜:用正式一点的话来形容叫爱岗敬业,如果用通俗的话讲叫“加班狂”。每次我们晚上下班的时候,有时候甚至员工走完了,卢总那个屋的灯还亮着。
仅仅4年多的时间,卢红洋带领北斗国际化团队,就构建起了基于北斗国际搜救和短报文通信的我国自主可控的卫星搜救体系。可以为全球航空、航海及陆地用户提供公益性遇险报警服务,为全球遇险人员提供“北斗守护”,“中国方案”。
目前团队正抓紧开展北斗返向链路确认功能的相关测试工作,一旦成功将成为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新标准,可为全球遇险求救者反馈报警信息,提高他们的生存意愿。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业务主管 翁艳云:我们做的事情在国内是一个无人区,没有人做过,甚至在整个国际上它都是没有太多的参考跟借鉴价值。卢红洋就认准了我们做的事情对国家有利,对北斗系统、交通运输行业有利,就一直坚定地带领我们走下去。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副总经理 卢红洋:北斗系统在不断升级完善建设,从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场景在应用,逐步拓展到行业公众,现在要拓展到全球。每天都能接触新的东西,迎接新的挑战,这个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激励。让北斗系统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我想这也是所有北斗人的北斗梦,我们将为此不懈努力。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