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华盛顿8月17日电(国际观察)美国“四不像”法案自欺欺人
新华社记者孙丁熊茂伶
美国总统拜登16日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声称这项涉及医疗保障、清洁能源、税收等内容的法案能缓解通胀、削减赤字。
但美国批评人士认为,这一法案只是盯着短期选举利益,抑制通胀实际效果非常有限。而且法案计划新增投资约4370亿美元,如此继续“放水撒钱”的举动反而可能进一步推高美国国内通胀,并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更大风险。
图为8月1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刘杰 摄)
重新包装为选举
拜登在法案签署仪式上声称,《通胀削减法案》“将给美国带来进步和繁荣”,将在未来十年内削减约3000亿美元联邦赤字并创造约7400亿美元财政收入。
然而,一些美国专家和媒体指出,该法案名为“削减通胀”,实际却与应对通胀无关,只不过是对拜登政府去年提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重建更好未来计划》的重新包装。
当时,《重建更好未来计划》不仅遭到共和党议员反对,就连民主党内也有关键议员因担忧政府继续“放水撒钱”会让通胀恶化予以反对。今年7月下旬,民主党内达成一致,将这一法案“缩水瘦身”后重新包装成如今的《通胀削减法案》。法案8月初在国会两院通过。
美国时政评论人士斯蒂芬·米勒在《华盛顿观察家报》网站撰文指出,白宫、民主党人以及一些媒体“玩文字游戏”,费尽心思包装和宣传《通胀削减法案》,目的是在中期选举前提振民主党选情。
美国中期选举将于11月举行,目前民主党选情不容乐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拜登政府应对通胀不力。今年3月以来,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一直维持在超过8%的高位,民众对此颇有怨气。
法国《回声报》网站文章指出,距离中期选举只有三个月,白宫和民主党希望将这一法案当成工具和政治赌注。
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3月1日以人口和面积第二大州得克萨斯州的预选拉开帷幕。图为人们当天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一处投票站排队。(新华社发,尼克·瓦格纳 摄)
政策目标难实现
尽管拜登强调新法案对增加财政收入和削减通胀的积极作用,但不少美国经济学家认为,法案不会对通胀产生实质性影响。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预算模型估算,该法案会在未来几年将通胀降低约0.1个百分点,“这在统计上几乎与零没有区别”。
新法案的重点内容包括:美国联邦政府计划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3690亿美元;在医疗保障领域投入约640亿美元;对部分大企业征收15%最低税。但美国舆论对此出现不少质疑之声,认为法案在这些领域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在清洁能源领域,为争取部分有化石燃料行业利益集团背景的国会议员支持,法案中包含了一些有利于该行业的措施,如允许对联邦土地和水域进行拍卖以便开采化石燃料等。
在医疗保障领域,法案中旨在降低处方药价格的联邦政府与药企谈判制度被指适用范围过窄且生效时间过晚。佛蒙特州联邦参议员桑德斯批评,该法案在医疗保障领域给予民众的福利不够,忽视了没有享受联邦医疗保险的大多数美国人。
在企业税问题上,有分析指出,提升最低企业税不仅难以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还可能将多出的税负通过更高价格和更低工资转嫁给消费者和劳动者。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刊文评论,这可能是美国自新冠疫情导致众多小企业破产以来,从中产阶级流向企业和国家的最大一波财富转移。
继续“放水”害全球
对于美国目前严重的通胀问题,不少经济学家指出,这是美国政府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和超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的恶果。
6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一名女子提着购物袋走出一家食品超市。(新华社发,沈霆 摄)
自2020年3月以来,美联储为应对疫情暴发后的经济困境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推出多轮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包括前总统特朗普政府约2.3万亿美元的一揽子支出法案、拜登政府1.9万亿美元“美国救助计划”等。过去两年的财政刺激力度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这些举动都为美国当前的通胀问题埋下了伏笔。
由于美元占据的霸权地位,美国上述做法的不良后果并不仅限于其国内。全球经济已经感受到美国“大放水”的冲击,许多国家也面临严重通胀问题。不仅如此,乌克兰危机升级后,美国还滥用经济制裁“大棒”,扰乱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
面对自身和全球通胀问题,美国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在《通胀削减法案》中继续“放水撒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等美国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将该法案称为“大规模新开支法案”。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刊文说,《通胀削减法案》是拜登政府去年推出的疯狂开支政策的重演,而这些政策已经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乱局。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所主任马科斯·皮雷斯认为,美国采取的单边经济金融措施一直存在影响世界经济的风险。俄罗斯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项目主任雅罗斯拉夫·利索沃利克说,美元在全球结算中仍然发挥主导作用,美国“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其政策必须考虑世界经济的利益”。(参与记者:卞卓丹、黄河、高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