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丨20年攻克小麦“癌症” 这群青年用行动守护“中国粮”

2022-05-25 08:36:00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参与: 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之一。今天的《奋斗者 正青春》,我们来认识一个小麦育种的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们用接续奋斗的青春,攻克世界难题,找到了被称为小麦“癌症”——小麦赤霉病——的克星,培育出抗病新品种,守护中国人饭碗里的中国粮。

他们就是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

一大早,团队带头人孔令让教授,就带着学生下到小麦田,查看小麦新品种的长势。

\

这个代号“山农48”的小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抗小麦赤霉病。

\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成员 孔令让: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小麦的“癌症”,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既影响小麦的产量,更破坏小麦的品质,因此它也影响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作为一名小麦育种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农民培育抗病优质的小麦品种,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瞄准国家需求,解决农民实际问题。2000年,孔令让开始向攻克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挑战。他和团队经过多年筛选研究发现,小麦的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的7E染色体末端,含有赤霉病抗原。但是染色体末端有上千个基因,到底哪个才是抗病基因呢?

\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成员 王宏伟:当时,因为没有可行的精细定位方法,想精准找到小麦外源基因,是公认比较难的,国际上没有人成功过。另外小麦的基因组非常复杂又大,是水稻的40倍,在没有长穗偃麦草和小麦基因组“地图”的参考下,很难找到定位方向,因此想精准找到目标基因,无疑像大海捞针一样。

\

从初步定位到精准定位,团队用了8年时间。这期间,不断有年轻人加入,王宏伟就是其中之一。拥有作物学博士学位和化学博士后交叉学科背景的他,刚入职时还是小麦遗传育种的门外汉。入职头三年,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王宏伟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凭借刻苦钻研,迅速成长成为团队骨干。

\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成员 王宏伟:花了几年时间,我们终于搭建好了基因定位体系;2015年,基因组学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把最新的技术放到我们的研究中。但是这个想法当时有点冒进,成本非常高,但孔老师二话没说,让我们放手去做。

\

接下来的三年里,团队对2.5万株小麦进行了分析,光是基因扩增实验,就至少做了30万次,平均每天泡在实验室14个小时以上。奋战一千多个日夜,他们终于把抗病基因的定位范围从一千多个基因,缩小到了几十个。

\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成员 葛文扬: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二,有一批非常关键的材料需要进行表型鉴定,为了获得最准确的表型数据,王宏伟老师不顾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直接跪在气候室的地上,带着我一个穗子一个穗子进行表型鉴定,一跪就是一下午。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