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绝顶·探微观·解谜题——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

2022-05-06 14:34:25 | 来源:新华网 | 参与: 0 | 作者:罗博、多吉占堆、林建杨、白少波

来源:新华网

\

海报设计:殷哲伦

新华社拉萨5月5日电 题:登绝顶·探微观·解谜题——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

新华社记者罗博、多吉占堆、林建杨、白少波

5月4日,中午时分,执行“‘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的13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中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这是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当日凌晨3点,科考队员从珠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开始冲顶。他们在海拔8830米处,架设了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并在8848.86米的巅峰,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冰雪厚度。任务一个接一个顺利完成,珠峰大本营“巅峰使命”总指挥会议室帐篷里,见证这一盛举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的掌声、喝彩声,一次比一次响亮。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及生态单元,被科学界称作“天然实验室”,而珠峰就是这个实验室里一块亟待被科学认知的璞玉。科考队员践行“巅峰使命”,中国科学考察研究踏入世界之巅新境界。

此次珠峰科考,是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说:“这是人类在珠峰地区开展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次壮举。”

登绝顶,号准珠峰的“脉搏”

珠峰巨型金字塔状的山体直刺苍穹,气象瞬息万变。由于在更高海拔层面没有气象站,顶峰的气象之前只能基于海拔5000米以下的监测和遥感数据进行推算。

此次科考的一项使命,就是在珠峰再架设5个气象站,与去年架设的3个,构成我国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说,架设在海拔8830米处的气象站,是最后一块“拼图”。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在珠峰登山大本营(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近日,珠峰收获难得的登顶窗口。3日傍晚,科考队员携带科研仪器,顺利进驻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一架约50公斤的设备,被分拆成7份,确保每人负重均等。

4日凌晨3点,扎西平措等7名科考队员,背着零部件向目标位置挺进。经过8个多小时的攀登,终于抵达海拔8830米处。他们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从去年就开始接受气象站安装、调试的培训。

\

5月4日,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科考队员在采集冰雪样品。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

5月4日,科考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队员们按照多次演练过的步骤,固定支架,安装风速风向仪、温湿度探头、气压计、数据发射模块等。经过约1个小时,这个为极高海拔地区定制的气象站,牢牢地被固定在一处裸露岩石山体上。

至此,中国科学家架设的气象站高度,超越2019年美英两国科学家在珠峰南坡海拔8430米处架设的那台,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气象站。

赵华标作为这项使命的具体负责人之一,他说:“这也是中国气象观测事业的‘冲顶’。”

“北坡怕风,南坡怕雪。”专业登山家次仁桑珠曾2次登顶珠峰。他说,海拔7500米至7900米是一个大风口,遭遇大风登山者必须后撤,否则有生命危险。

\

5月4日凌晨,珠峰科考队员从突击营地出发,向珠穆朗玛峰峰顶发起冲刺。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大风口风速究竟有多大,一直没有实测数据。”赵华标说,海拔7790米的气象站,第一次测量出这个大风口的最大风速达到38米/秒,超过12级。气象实测数据的获得,将为科研和登山活动提供支撑。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