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周刊丨想方设法“火上浇油” 谁最不愿俄乌局势缓和?

2022-04-19 09:02:00 | 来源: | 参与: 0

\

2月7日,马克龙与普京曾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会谈。普京表示,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或者用军事手段收回克里米亚,那么欧洲国家将会自动卷入与俄罗斯的军事冲突。也正因为如此,马克龙强调,自己不会收回有关北约“脑死亡”的言论,在他看来,俄乌冲突只是给了濒死的北约一次“电击”。

\

与此同时,马克龙的竞选对手勒庞也和北约唱了“反调”。

\

法国总统候选人勒庞:我对直接运送武器持保留意见,为什么,因为在提供援助和成为交战方之间,应该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我认为法国和德国都在担心冲突升级,这将导致许多国家陷入一场没人知道会如何终结的战争。

勒庞表示,如果当选总统,将效仿戴高乐让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司令部,同时尽力促成北约与俄罗斯达成“战略和解”。

“狼来了”的故事重新上演 美国到底有何居心?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总共12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美国前总统 杜鲁门:该条约致力于维持成员间的友好关系及经济合作,任何成员国在受到领土或独立性威胁时,我们能够共同磋商,并为可能受到攻击的成员,提供支援。

\

北约首任秘书长伊斯梅(中)

“防范苏联人,请来美国人,压制德国人”,是北约首任秘书长伊斯梅勋爵(Hastings Ismay)的总结,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北约成立之初的作用。6年后,1955年5月,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文本,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个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随着两大军事联盟的成立,冷战格局被强化,北约与华约的对抗导致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威胁。

\

在冷战时期,美国不断渲染“狼来了”的故事,把欧洲拖上北约战车。但法、德两国却和美国唱反调,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缓和”。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法国在保留北约政治成员身份的同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所有法国武装部队从北约军事指挥部撤出,所有非法国北约部队都被要求离开法国。

\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是戴高乐提出的口号。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也用“新东方政策”做出回应。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民主德国。法、德的举动,给一触即发的核大战降了温。1991年7月1日,华约正式解散,半年之后,苏联解体。这曾被看作是欧洲获得全面和解的机会。

\

丹麦学者 奥贝里:没有北约,没有华沙条约组织,没有对抗,只有共同的安全,帕尔梅提出的“共同安全”非常棒。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共同安全是指当对方也感到安全时,我也感到安全。

\

然而,北约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了五次东扩,由最初12国扩大到拥有30个成员国的庞然大物,北约东部侧翼与莫斯科之间的距离,比原来推进了1000多公里,直抵俄罗斯边境。2022年4月13日,英国媒体报道说,北欧国家芬兰和瑞典正考虑申请加入北约。

二战期间,芬兰曾和苏联爆发过惨烈的“苏芬战争”。二战后,芬兰坚持中立,拒绝加入北约,在冷战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和经济繁荣。西方媒体看来,芬兰与俄罗斯有约1300公里的边界线,一旦加入北约,将使北约成员国与俄罗斯之间的陆地边界增加一倍以上。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透露,北约正制定在北约东部的边境地区永久驻军计划。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