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人生丨王西安:打通指挥信息链路的尖兵

2022-04-05 15:37:33 | 来源:央广军事 | 参与: 0 | 作者:黄小栩 李迎新 张翔龙

来源:央广军事

军旅人生

王西安,中部战区某保障队正高级工程师、军事通信学博士。入伍40年来,他爱岗敬业,在通信技术领域钻研精进,出色完成重大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和大项任务保障30余次,为战区网络信息系统建立与保障、打通联合作战指挥信息链路等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国家专利2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中部战区优秀共产党员和直属单位“四有”优秀军官,荣立三等功4次。

\

王西安利用训练间隙学习(朱嘉 摄)

初见王西安,满头白发、走路带风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作为军事通信领域远近闻名的“技术大拿”,王西安虽已年近花甲,却仍奋战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他笑着告诉记者,能够从事通信专业还要感谢多年前报考军校时的一个意外。

王西安:我1982年入伍,下连后被分配到高炮营,成了一名炮兵。后来报考军校时,我就报了和炮兵相关的专业,但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后,却发现自己被原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录取了。到学校报到后我才知道,这所学校当时从各大军区选拔了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恰好我也在其中,因此我意外地被录取到通信专业,开始了通信领域的学习。

怀揣着“学好专业、建功军旅”的梦想,王西安来到原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尽管当时的他对通信领域的认识还有些懵懂,但他十分珍惜读书机会,在校期间刻苦钻研,各科成绩都是优秀。由于表现出色,1987年5月,王西安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西安:当时的南京通信工程学院被称作“通信兵的最高学府”,能够在这所学校学习,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那时候,我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废寝忘食地学习,学校的学习氛围也很浓厚!

\

王西安认真研读业务知识(朱嘉 摄)

1988年,王西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和林格尔机务站担任通信值机员。当年的和林格尔气候环境恶劣,风沙肆虐,机务站坐落在一处偏远的小山沟里,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却从不抱怨,反而沉下心来蓄力精进。

王西安:机务站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当时身边有人对我说:“像你这么高的学历分配到这里工作,有点儿大材小用!”但我不这么认为,与其终日抱怨、荒废时光,还不如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勤奋学习、提升自己,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当年我就是这样做的。因此,在和林格尔那半年,我稳扎稳打,完成了从一名通信学员到优秀通信值机员的转变。

凭借着过硬的业务本领和实干精神,王西安很快脱颖而出,先后被选调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机务站、原北京军区网管中心工作,多次参与全军组织的通信大整修、重大军事行动通信保障任务。那些年,他长期出差奔波在全国各地勘察,冲锋在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在实战中不断锤炼专业技能,也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工程师。

王西安:我记得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是在内蒙古工作期间,当时是全军组织的通信大整修。由于白天要保障通信,不能停机,因此停机测试只能在晚上10点以后进行。那段时间里,我们每天晚上从7点开始,一直要工作到第二天早上7点才能结束,这样的夜班持续了好几个月。

记者:您觉得那段时间对您后面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王西安:我在内蒙古工作了5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通信基础,这对我后面工作的影响非常大。

\

王西安(右)帮带业务骨干(朱嘉 摄 )

2007年,在原北京军区论证引进智能光网络技术试点工作会上,当时担任原北京军区网管中心副主任的王西安据理力争,极力陈述建设智能光网络的重要性。

王西安:智能光网络技术相当于“信息通信高速公路”,信息发出去后,一条线路不通,还可以从其它线路自动迂回,不用人工干预就能实现通信高速畅通。这就像我要从北京到广州,如果高铁不通,还可以选择公路、飞机,这些方式都能保证我到达目的地。

智能光网络技术引进后,王西安带领团队又进行了8年的跟踪研究,破解了军事业务模型与智能光网络承载模型不适配的难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16年,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成立后,王西安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整合原军区体制的多个通信工程项目,建成了首张与战区相适配的战区光纤通信网。

王西安:从2002年我初次了解这项技术,到2009年运用这项技术初步建成小范围的网络,再到2017年建成战区网络,这个试验历时整整15年,跨度还是非常大的!这个网络建好之后,在当时的军队调整改革、战区日常战备执勤、行使指挥权责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郑州突发特大暴雨时,这一技术在应急状态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我们战区的通信是畅通无阻的。

记者:您在科研方面的敏锐性是得益于多年来的实践操作和前期的知识储备吗?

王西安:这个有知识储备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着眼于部队通信建设的现实需要。这么多年围绕通信建设开展工作,我始终坚持两点原则,一是军事需求牵引,即未来仗怎么打,网络就应该怎么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即当前我们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用最快的方法解决问题。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