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砺剑啸长空 ——记中国空军试飞事业70年辉煌成就

2022-03-08 11:16:17 | 来源:解放军报 | 参与: 0 | 作者:王钰凯 唐浚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为国砺剑啸长空

\

“威龙”试翼,蓝天为证。部分飞行员外场合影。李韶鹏摄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用生命守护飞机和数据”

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部,有一座名为“一飞冲天”的雕塑,8个“1”字金属条犬牙交错排列。这座造型奇特的雕塑,是为了纪念2011年1月11日下午1时11分这一历史性时刻。

那一刻,空军试飞员李刚驾驶我国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首飞成功,开启了中国空军的“20时代”。

很多国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名试飞员把一架新型战机第一次飞起来,这名试飞员就可以光荣退休,国家养着他一辈子。

但一架新型战机的飞天之路,不是一次首飞就可以完成的。新型战机像一张白纸,试飞员要为它填上各项性能参数。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跨越一个个鸿沟——从前人所没有尝试的,到世人所没有经历的。

从首飞到列装部队,歼-20用了近7年时间,李刚与战友们又试飞了7年。

“飞,飞到不能飞的那一天!”这,不仅是李刚的选择,也是空军试飞员英雄群体共同的心声。

雷强是歼-10首席试飞员。飞到歼击机试飞员飞行最高年限时,他报请上级特批延长了试飞年限。歼击机停飞后,他又站到无人机科研试飞一线。

在雷强30多年的试飞生涯中,最让他刻骨铭心的一次飞行,是24年前的歼-10首飞。

那一天,一向稳重的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动情地对雷强说:“飞机准备好了,就看你的了。”

一句话,凝聚着10多年来全国300多家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集智攻关的成果,饱含着成千上万名科研人员夜以继日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那些年,雷强看着宋总从一头黑发到两鬓微霜,再到满头银发。他一边戴头盔一边说:“宋总,您放心!只要飞机发动机还在,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都会把飞机给您飞回来。”

宋文骢热泪盈眶,他疾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雷强的手。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用生命守护飞机和数据。”从成为试飞员那一天起,雷强明白,14亿人中,只有少数人有幸担负如此神圣的使命。

在中国空军试飞部队史馆,有一面墙镌刻着属于他们的试飞精神:“忠诚使命,追求卓越,英勇无畏,甘于奉献。”

“忠诚”二字写在最前面,刻在每一名试飞员的骨髓里。对他们来说,每一次飞行,都是在“刀尖上的舞蹈”,也是对“忠诚”二字最好的印证。

史馆内,一张自信、年轻的脸庞打动了记者——他是牺牲的试飞员余锦旺。

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是余锦旺2011年7月接受媒体采访的画面——

“空中发生特情,你会不会选择跳伞?”“不会。飞机摔了,损失的是国家巨额财产,是千万科研人员夜以继日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作为试飞员,只要有一线机会,我都要想办法把飞机飞回去。”

余锦旺明白,经历特情就像面对强大的死神,每一毫秒都是直达终极的考验,考量一个人的意志、品德和操守,更考量信念、智慧和忠诚。是与非、舍与取,只是一瞬间的抉择。

3个月后,余锦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面对危险,他没有选择跳伞,与心爱的战机一起融入蓝天。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一代代挚爱试飞事业的蓝天骄子,用生命书写着无限忠诚。他们的英雄壮举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中国航空事业腾飞写下精彩篇章,必将载入中国空军装备发展的史册。

关键词 极限突破

真正的艰难不仅是与死神的对决,还有对新技术、新装备的了解和掌握

试飞有一个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使命:突破安全边界。业内人士常用术语是“飞包线”。

如果说,试飞员在执行预定任务时,遇到突发险情能够成功处置脱险叫作“绝境求生”的话,那么明知危险却又要以身犯险的边界测试试飞,就是“向死而生”。

在试飞歼-10战机的数年间,试飞员李中华和战友们承担了数十项极限试飞任务,对数百个课题、数千个参数,进行上千架次的试飞检验。

当歼-10战机全部试飞课目完成时,英雄的中国试飞员,创造了第三代战机试飞“零坠毁”的世界奇迹。其中,李中华创造了该机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最小飞行速度等6个“之最”。

试飞员的极限突破,往往是载入中国空军史册的日子——

1993年10月16日,汤连刚、张海等8名试飞员,在蓝天白云间首次成功实施三机空中对接加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国家;

2018年11月6日,李吉宽驾驶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完成5个典型过失速机动动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推力矢量飞机过失速机动技术的国家……

极限突破的背后,靠的是什么?中国试飞院原副院长周自全一语中的:“航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试飞员技术突破为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一名优秀试飞员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天上,也体现在地面——

在歼-10战机研制过程中,李中华先后提出10多项改进意见和建议,都一一被采纳。连战机的驾驶杆模型,都是他和战友们用橡皮泥一点点捏出来,再移植到生产工艺中。

2009年7月28日,在试飞员李国恩的建议下,空军“飞行品质及人机功效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歼-15舰载机从设计制造到实现首飞,只用了不到2年时间。

试飞员邓友明深度参与运-20设计环节,包括座舱布局、控制板、显示器、机组操作手册、地面模拟台等方面建议得到设计团队的充分采纳,这在我国运输机研发中尚属首例。在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眼中:试飞员就是设计队伍中的一员。

如果说,第一代试飞员是勇气型,第二代试飞员是技术型,那么现在的第三代试飞员则是专家型——“会飞的工程师”。在试飞员看来,真正的艰难不仅是与死神的对决,还有对新技术、新装备的了解和掌握。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