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崔洪建|俄罗斯与西方接下来的制裁大战,也将是“战争级”博弈

2022-03-01 09:53:55 | 来源:观察者网 | 参与: 0 | 作者:王慧

来源:观察者网

乌克兰局势瞬息万变,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系列操作让世界眼花缭乱。

战争正在继续,死亡每天都在发生,欧洲地缘政治正在改写,世界格局也将因此改变。我们正在见证历史,许多问题亟需找到答案。

普京的目标是什么,他所说的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该如何理解?经过一波三折,俄乌终于开始谈判,双方是否真的有诚意,这场谈判的前景如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观察者网专访中表示,“去军事化”就是要解除乌克兰的武装、“拔掉乌克兰的牙齿”,而“去纳粹化”则是清算“挑唆、破坏俄乌关系”的乌克兰人、打击其精英阶层的政治目标。

虽然俄乌双方在开战5天之后终于坐了下来,崔洪建认为,在目前战事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外交谈判是双方用来寻求有利内外环境的工具。除了战场上的情况,与外交谈判相关的还有双方能够得到的外部支持或反对。

就在谈判之前,一些欧美国家联合将部分俄罗斯银行从SWIFT国际结算系统中剔除,而俄方也也在“制裁围攻”下放话称,准备对西方国家实施报复性制裁。

崔洪建认为,俄方的反制裁手段应该还是会集中在其比较有优势的两个领域,即能源和安全。在西方升级制裁后,普京下令俄战略威慑力量进入“特殊战备状态”,就是对西方制裁的一种不对称反应。

俄乌冲突之下,中国的立场也引发各方关注。

25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美国、阿尔巴尼亚提交的关于乌克兰局势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其中11票同意,1票否决,3票弃权。由于俄罗斯投下否决票,决议草案未能通过。中国、印度、阿联酋则投下弃权票。

上述投票结果将对局势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为何投了弃权票?在俄乌问题上,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为何硬是扯上中国?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该如何解读?

“中国不是乌克兰问题的直接当事方,但却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崔洪建称,投弃权票表明中方对俄乌冲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我们既坚持联合国的宪章、宗旨和原则,又希望从问题的真正症结入手劝和促谈,为化解冲突发挥作用。

他认为,美国方面提出要中国“选边站”,这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和话语陷阱,让中方“选边”就是要制造一个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选,而且还要在“人情私利”和“道德公理”之间选的双重陷阱,似乎中国离俄罗斯越近就是离掌握在西方手中的“规则和道义”越远。这个坑不能跳。

以下为采访实录:

【采访/观察者网 王慧】

观察者网:普京在讲话中明确表示,俄罗斯没有占领乌克兰的计划,“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只是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普京所说的“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俄罗斯想要乌克兰最终达到一种什么结果?

崔洪建:俄罗斯在采取行动之前有十分明确的军事和政治目的,并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俄罗斯“不做什么”,包括不以占领乌克兰领土为目的、以军事目标为主不针对城市和平民等。另一个信号是俄罗斯“要做什么”,为此普京提出了两个目标:即在乌克兰实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去军事化”就是通过重点打击乌克兰的军事设施、瘫痪其战争机器和瓦解其战斗意志,来实现乌克兰对俄罗斯不构成安全威胁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要解除乌克兰的武装、“拔掉乌克兰的牙齿”。

另一个是“去纳粹化”的政治目标。俄罗斯提出了一个名单,要清算“挑唆、破坏俄乌关系”的乌克兰人、打击其精英阶层。这是一种将乌克兰统治层与民众进行区分的政治手段,不仅有利于俄方军事行动的推进,也有利于今后在乌克兰立足,同时对其上层起到直接的震慑作用。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乌克兰精英逃离,俄方的政治策略客观上起到了动摇其内部的作用。

因此,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的是以军事打击为手段追求政治目标的综合配套行动。

观察者网:您认为俄罗斯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吗?

崔洪建:军事行动还在进行过程中,从双方的军力对比、装备水平以及训练和实战能力来看,俄罗斯的优势都很明显,但俄方追求的是既要速战速决又要避免对乌经济社会破坏面过大、还要顾及战争的道义成本的综合目标。因此,最终军事上取胜的目标易达成,但要实现兼顾政治、军事和外交考虑的总目标则极为复杂且不易。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要看在军事行动过程中,俄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坚持“去军事化”的目标,控制军事行动的后果。如果出现重大的民用设施损坏和平民伤害、造成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对乌克兰造成巨大的社会创伤,那么未来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存在会遭到抵制,同时会在国际社会面临舆论和道义压力。

第二,要看乌克兰政府的抵抗意志有多强。如果乌军一触即溃,而且精英阶层在“去纳粹化”的压力下产生动摇、分裂,那么俄方达成目标的进度就快、效率就高。但如果乌方抵抗意志强、政府内部团结,那么俄罗斯要达成目标就会耗时长、代价高。

第三,要看国际社会的反应,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政府的支持力度。西方的支持策略是不出兵,但给钱、给装备,并不断在政治上打气,同时对俄采取军事威慑和经济制裁手段。西方会根据战况不断调整对乌方的支持方式和力度,比如在乌军抵抗两天且俄军兵临基辅城下后,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力度加大;西方也会根据事态发展逐步升级施压和制裁力度,例如欧盟就制定了三阶段的对俄制裁方案。

观察者网:一旦俄罗斯达成目标,您认为欧洲的安全格局将如何改写?

崔洪建:西方一直认为俄罗斯的一系列动作,包括之前提出安全保障诉求和对乌军事行动等,都源于不满冷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北约为主导的欧洲安全秩序,希望改变对自身不利的安全环境并重塑欧洲安全格局。因此,俄罗斯要以一己之力、用强硬手段来挑战当前的欧洲安全秩序。

由于俄方抢了先机并且西方极力避免与俄正面相抗,目前在棋盘上形成了“俄进西退”的态势。西方无意为乌克兰做任何实质性的牺牲,如果仅把乌克兰的得失看作是俄与西方博弈的结果,那么俄罗斯已占有优势。但从长期、全方位战略博弈的角度看,俄罗斯在赢得乌克兰问题上的主动后,还需要抵挡住来自北约的威慑升级和西方的大规模制裁,才能将在战术争夺上的胜势转化为战略优势,在塑造欧洲安全格局的问题上才能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

\

当地时间2月24日凌晨,俄罗斯总统普京授权在顿巴斯展开军事行动,并发表电视讲话

未来的欧洲安全格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实现包容俄罗斯的共同安全还是延续目前美国和北约主导、排斥并针对俄罗斯的集体安全。目前的形势发展会对现有欧洲安全秩序造成冲击,但未来安全格局也很难靠这一仗“打出来”。在俄乌军事冲突后,多数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畏惧和敌意上升,美国也会通过加大对北约投入和与欧洲联手对俄搞制裁来巩固它主导的集体安全秩序。要建立一个包容俄罗斯的欧洲共同安全格局似乎更难了。

如果现有趋势不变,欧洲未来的安全格局更可能出现历史悲剧的重演:欧洲大陆重新形成两个阵营的对抗。在西方看来,在此次俄乌冲突前,俄罗斯已开始着力经营它的周边,从2008年的格鲁吉亚,到2014年的克里米亚,再到最近的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一个以俄为核心、与北约分庭抗礼的政治军事阵营正隐然成型。西方正逐渐感受到压力,认为俄罗斯正试图恢复所谓的“后苏联空间”,似乎历史又要回到华约和北约对抗的冷战时期。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