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雪上舞翩跹背后的中国科技方案

2022-02-17 10:24:38 |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参与: 0 | 作者:王豪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马富春

北京冬奥会赛场,条条雪道如白色蛟龙,运动健儿穿行其间,滑翔跳跃,绽放出一个个精彩瞬间。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几年前,中国不仅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甚至连赛道的一些参数标准都无从得知。

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秦大河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和云顶滑雪公园等科研院校和相关滑雪行业企业组建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以下简称“雪务保障攻关团队”),踏雪逐梦。

\

雪务保障攻关团队合影留念

5年后,这个团队成功突破冬奥雪务保障的核心技术,形成“中国方案”,和北京冬奥组委场馆运营团队一起确保北京冬奥“用雪自由”,给世人奉献了一场绿色、安全、简约的冰雪盛会。与此同时,因冬奥而兴,中国冰雪技术也支撑冰雪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迎难而上,瞄准“卡脖子”技术

历届冬奥会,雪上项目都是“重头戏”,会产生近三分之二的金牌;可与此同时,雪上项目也最容易出问题。因天气突变,需要临时调运人造雪、整修赛道,这就会导致比赛延期或取消。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雪上项目都有状况出现。

北京冬奥会是首次在温差较大、少雪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面临气象条件不利、冬春交替期容易出现极端天气等不利情况;而赛事举办时间又在北京气温回暖的2月至3月,有可能出现雪道融化、造雪机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都对赛事雪务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5年前,接到雪务保障攻关的科研任务时,团队主要成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还在野外开展冰川研究工作。对于冬奥雪务保障这个全新领域,他只有“这很重要”的模糊认知,了解并不多。

\

王飞腾在室外做实验

科研人员进一步发现,此前国内应用的人工造雪系统都由国外设备主导、储雪方案多在高纬度地区开展、冰状雪赛道制作的技术更是被国外一些公司“封锁”。雪务攻关团队的所有尝试都要从“零”做起。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