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唯一的外国青年志愿者李遐:我眼中中外记者的同与不同

2022-02-08 13:06:28 |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参与: 0 | 作者: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在 “冰丝带”速滑馆的东南方向、国家体育馆和冰立方的正北,有一座不那么起眼的建筑。每天,许多趟班车往返于这座建筑和冬奥会各个场馆之间。没有任何一场冬奥会比赛在这座建筑里举行,却有一篇又一篇精彩报道、一段又一段震撼人心的视频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这里就是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

在主媒体中心地下二层,木板和玻璃围起来的一处方寸之地,是志愿者李遐和她的小伙伴们在此次冬奥会中的“赛场”。这个“赛场”上没有真正赛场上的那种速度与激情,只有来去匆匆的媒体从业者在此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采访预约、场馆信息、赛事直播、膳食餐饮……志愿者们的工作,就是为媒体提供咨询和服务。

单凭口音很难判断出李遐是哪里人——她的普通话发音非常标准。实际上,她是一个金发碧眼的乌克兰姑娘,也是主媒体中心唯一的一名外国志愿者。在多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赋予了她出色的语言能力和强大的适应能力;传媒教育的背景,则让她更容易以观察者身份打量被贴上“观察者”和“记录者”标签的中外记者群体。

\

在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工作中的李遐(左)。(受访者供图)

北京冬奥会开幕次日的2月5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李遐进行了采访,听她讲作为一名外国青年志愿者的工作感受、对中外媒体记者群体的观察与思考。

中青报·中青网:你在主媒体中心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李遐:我叫李遐,英文名Veronica,来自乌克兰,是主媒体中心唯一的一名外国志愿者。我所在的团队共有6名志愿者,每3人一组轮值早班和午班,每天换一次班。早班从上午8点上到下午2点半,午班从下午2点半到晚上8点。值班期间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大家轮流吃饭,保证服务台随时有人值守。

当然,志愿者的工作并不会在你离开工位的那一刻结束,也许在下班路上会碰到向你咨询的人。志愿者工作没有“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这一说,随时都要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我主要负责媒体与国际奥委会的对接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其它问题,比如某个场馆怎么走、在哪里领取证件、如何查询官网信息,等等,真正与采访受理有关的问题不到两成。因为我们有好几个服务窗口,不同窗口有不同的职能,但咨询者遇到问题时往往注意不到各窗口的职能区别,而是直奔最近的一个而去。每当有人问到我不负责或不了解的问题时,我尽量不说“我不知道”这种话,而是尽力帮他们找到答案,比如告诉他们哪个窗口或者什么地方能解决问题。我不希望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到迷茫和无助。

中青报·中青网:冬奥会志愿工作者什么能力最重要?

李遐:对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而言,语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每天都会有几十个人过来咨询,其中外国记者比较多,大概占百分之七十。他们说着各种口音的英语,东欧和亚洲地区记者的口音相对难听明白一些,很多来自英国比如苏格兰地区记者的口音我也很难听懂。但我觉得,无论是哪种口音的英语,都各有各的魅力。

有意思的是,在主媒体中心,不但每天得面对各种口音的英语,还得面对各种口音的汉语,很多港澳台记者的汉语听起来就非常好玩儿。不过,任何口音都难不倒我。来北京之前,我本科时在西南财经大学读书,在成都生活了7年。老师上课时说普通话,下课后我会偷偷跟他们学点儿四川话,听懂四川话是没问题的。

我遇到的很多中国志愿者英语水平都非常高,但真有他们听不懂的时候,因为他们与外国人交流的经历可能不太多,毕竟难以习惯各种口音的英语。每当志愿者听不懂的时候,就会叫我过去帮忙沟通。所以说,这次冬奥会对很多中国志愿者来说也是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他们增加与外国人交流的经验。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