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 三代机 三十年

2022-01-26 15:39:38 | 来源: | 参与: 0 | 作者:杨泽达 杨朝钊 李汉卿

从体能这个话题说起,陈彦廷分享了自己在对抗演练中一场“单刀赴会”的故事。

2006年,完成国产某型三代战机改装后,陈彦廷赴空军某试训基地进行2对4对抗,验证该型战机的作战性能。他知道这项任务不简单,自己驾驶的是国产新型三代机,对方同样是三代机,而且数量比己方多一倍。准备阶段,陈彦廷和僚机进行深入的战术战法研究,针对“敌”机特点制订了多种对抗方案。

演练当天,碧空如洗。全副武装的陈彦廷正在座舱中等待起飞命令,突然传来僚机突发故障的消息。此时,“敌”方4架战机已经抵达预定空域。

时间紧急,“敌情”就是命令。面对必须单独迎战4架“敌”机的不利局势,陈彦廷沉着冷静,紧急单机起飞。

“规避‘敌’方雷达,伺机攻击!”塔台指挥员的指令刚刚下达,空地通信突然中断。

没有地面指挥,没有僚机配合,陈彦廷驾着战机在空中就像一叶孤舟,危机四伏。4架“敌”机有的开着雷达,有的开着干扰,将陈彦廷团团围住。

陈彦廷一边保持电磁静默,一边通过大角度机动规避“敌”方雷达,迂回到“敌”机侧后方,将4架“敌”机各个击落……

讲到这里,陈彦廷声音里难掩自豪:“革命战争年代,英雄先辈发扬‘空中拼刺刀’精神,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我们作为英雄传人,更应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念。况且,我对自己有信心,对我们国产战机有信心!”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适时问陈彦廷:“您带队执行过很多任务,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陈彦廷跟大家回忆起他带队赴边境机场驻训的故事。

那年,时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参谋长的陈彦廷接到命令,赴边境某机场驻训,3天时间进驻完毕!

指挥塔台缺、气象条件差、起降距离短,跑道尽头就是悬崖,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紧急进驻完毕,一系列问题摆在陈彦廷面前。

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创造条件,在极端的环境下把工作做到极致。没有塔台,陈彦廷用牵引车拉着导航台,戴着草帽在跑道尽头露天指挥;天气不好,他把当地气象部门的专业人员叫来,一起分析气象规律,找准可飞间隙进行飞行;起降距离短,他带着飞行员从速度、着陆点、地标、放伞时机等进行一一细化,并同步做好特情处置准备。

在边境机场驻训的日子里,作为带队领导和指挥员,陈彦廷与任务飞行员一次次升空,高标准完成巡航任务。

分享会上,陈彦廷坚毅而自豪地说:“巡航蓝天之上,看着祖国大好河山,守护人民幸福安宁,那种骄傲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任务结束后,陈彦廷听当地机场的工作人员说:“老乡们都讲,飞机一响,睡到天亮。”

“这是因为解放军到了,因为人民空军到了,因为祖国先进的战机到了,老百姓心安,所以睡得踏实。” 陈彦廷说。

群山依旧静默,江水奔腾如昨。谈起过往的经历,讲到奋飞的航迹,陈彦廷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神情。

执行100多次重大任务,创造作战训练领域的100余项第一——

聂建华寻求的“一路突破”

“忽然间要告别蓝天,不能再驾驶朝夕相处的战机升空了。有伤感,但没有遗憾,我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应该说是一名合格的战斗员!”讲述自己的心声时,聂建华说得谦虚而动容。

分享会现场,主持人给战友们展示了一组数据——

安全飞行3514小时,执行100多次重大任务,创造某型战机作战训练领域的100余项第一……

顺着这组数据,聂建华开始讲述自己作为战斗员“一路突破”的故事。

那年9月,聂建华所在部队奉命远赴雪域高原,填补空军史上一项空白:驾驶三代机征服高原某机场。由于气候恶劣、人迹罕至、航线陌生,此次任务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时任副团长的聂建华主动请缨。

任务当天,聂建华和战友们天没亮就来到外场。高原的风在太阳出来之前,总是犹如夹杂着冰针。尽管已经全副武装,寒风还是疯狂地从衣物的缝隙里钻进来。双颊被冻得发红的聂建华做着登机前的最后准备,一团团从嘴里哈出的雾气被吹散在空中。

随着指挥员一声号令,聂建华与其他3名战友驾驶战机腾空而起。

1小时后,机场的战友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发动机轰鸣声。大家一边注视着跑道延伸方向的天空,一边紧张得屏住了呼吸。

高原空气稀薄,气流所产生的阻力小,战机正常着陆重量已经接近轮胎使用极限。此时,如果飞行员的操作稍有偏差,或者风向突变都会导致轮胎爆裂,发生事故。

正当大家为飞行员担心时,聂建华驾驶战机平稳着陆,巨大的摩擦力使轮胎着地的一刹那腾起一股青烟。一道难关就此攻克。

谈起自己的飞行故事,聂建华目光中透出勇者的无畏,一向沉稳的他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新机改装不久,需要开展夜间突防突击训练,这又是一个全新领域,聂建华再次与团队一起发起冲锋。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