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奥林匹克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022-01-11 10:23:17 | 来源: | 参与: 0 | 作者:刘乐艺

洪文明说,火种灯与火种台的材质都选用了可回收铝合金,火种台顶部用的是耐火、无烟、无毒的水性陶瓷涂料。“火种燃料是丙烷气体,属于清洁燃料。可以这么说,我们的研发始终都是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的。”

据介绍,一套采用rPET材质(饮料瓶再生材质)的工作服将出现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为所有场馆的清废团队提供温暖。

这件“有温度”的礼物,外套面料取材于28个饮料瓶,具备良好的防水防污效果。可拆卸的保暖内胆填充了先进的高效暖绒,其原料83%来自于回收材料。它的吸水量只有其自重的1%,即使在潮湿环境下,保暖内胆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保温性能。

“回收我”“回头见”“回来了”……细看服装内外,还“隐藏”着不少关于循环利用的生动宣传图标。这些设计上的巧思,将令清废团队成为行走着的可持续理念传播大使,鼓励更多观众参与到循环回收行动中。

场馆外丝带飞舞,场馆内别有洞天。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冬奥速度滑冰场馆,1.2万平方米的冰面采用分区制冷方式单独控温,可实现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制冰。

“我们致力于打造‘最快的冰’,采用这项技术,可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内。”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马进补充说,制冷产生的余热还能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场景,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超120万棵所带来的碳排放减少量。

能源供应是成功举办冬奥会的重要基础。在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已实现100%绿电供应背景下,不少场馆还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延庆山地新闻中心建有光伏发电系统,实现电力“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延庆冬奥村采用高压电锅炉供暖,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热。

与此同时,本届冬奥会积极构建赛时低碳交通运行体系:制定赛时交通运行政策,鼓励观众优先选择高铁、地铁、公交出行;在各赛区推广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的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到85%,为历届冬奥会最高;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和管理措施,提高车辆运行效率等。

为降低赛事举办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北京冬奥会在各环节都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原则,贯穿规划、建设、运行的全过程。

延庆区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科负责人刘金柱说,在延庆赛区建筑施工过程中,表面原生土壤被系统收集,建设完工后全部原土覆盖,珍贵植物也已就地或迁地保护。

“目前,赛区新增的2.3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工程全部完工,自去年以来,延庆区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猪、猪獾、狗獾等有效照片2000余张、视频500余条,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刘金柱表示。

180度自由视角

机器人“志愿者”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运动技能的精彩比拼,还在于赛事举办的服务质量。一系列“黑科技”陆续在观赛、防疫、转播等领域落地应用,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向了现实。

借助5G+VR技术,“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与系统”将亮相本届冬奥会舞台。

“过去大家看到的比赛直播画面,是导播人员将多路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合拼成的,导播切到什么,大家就只能看什么。”专项负责人盛骁杰介绍,如今有了这项技术,观众只要手持一部5G手机,便可自己当“导播”,随时改变观赛位置,轻松体验180度自由视角观赛。

“自由视角”如何实现?盛骁杰举例说,国家体育馆中的U型架上共架设了40台相机,通过三维重建和渲染,可以渲染出任意时长和帧率的精彩特效片段,相当于1200台相机同时拍摄拼接的效果。

除了满足观赛需求,“自由视角”技术对于裁判员判罚与运动员训练也至关重要:一方面,这一技术可以随时生成360度信号画面,帮助裁判快速、准确地做出判罚;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让运动员多角度回顾训练及比赛中的技术细节,科学提升成绩。

得益于5G信号在赛事场馆的全覆盖,本届冬奥会转播也拥有了全新模式——云转播。

“云转播的基本流程是,将前端现场采集的音视频信号,通过网络技术,直接传送到云端存储;导播人员直接编辑云端音视频素材,制作成音视频节目,发送到观众终端(电视机、手机等)。”喻红告诉记者,除了赛事转播,诸如赛事成绩、组织管理等核心信息系统已实现100%“上云”,这将是奥运会数字化变革历程上的全新里程碑。

据了解,赛事举行期间,机器人将承担大量防疫工作。它们分工明确,智慧快捷,堪称最重要的“冬奥志愿者”。

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入口处往往需要进行身份核验、安全检查,因而容易形成人员聚集。为此,国家体育馆专门引入智慧出入管理系统,一套连接后台管理系统的智能安全服务机器人。

“只要在这台机器人上扫一下身份证件,观众就可以在一秒钟内完成所有手续查验,包括身份登记、智能测温以及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注射等七步骤。”场馆工程师刘昀说,正是这套智慧出入管理系统,在保障入场者安全通行的同时,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环境消杀机器人一分钟消毒面积可达36平方米,一般续航时间接近5小时;移动测温机器人可按规定路线主动寻找人员测温,当发现体温超标人员时,会主动上报给管理人员;紫外线空气消杀机器人可通过222纳米波长的光波进行高效消毒,消杀效果非常彻底。

优质的赛事服务,不仅面向观众,也要面向参赛选手。

冬奥会山地雪上项目赛程安排和赛事举办、观赛、救援等外围保障服务,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极为精准的气象预报。围绕气象条件预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作出相应部署,研发形成了自主可控的冬奥气象预测系统,首次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在2021年2月举行的测试活动中,就有8场比赛根据气象预报调整了赛程。

在运动员激烈比拼的背后,还有“科技+医疗”的全程护航。“从雪车雪橇赛场到延庆创伤中心,依靠智能救护车,车程能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运动创伤防治和临床诊疗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崔国庆介绍,该项目还设置冬季运动损伤数据库等课题,希望借助标准数据的收集分析,建立完善的智能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实现诊疗全流程智能化辅助判断。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