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驻华大使纳赛尔:整个中国都在以“子弹头”列车的速度疾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2021-12-19 13:31:42 | 来源:人民网 | 参与: 0 | 作者:人民网

  来源:人民网

\

  阿曼苏丹国驻华大使纳赛尔·布赛义迪 。阿曼驻华使馆供图

 

  人民网北京12月17日电 (曾书柔、法伊萨、王晶)1990年9月,当年轻的纳赛尔·布赛义迪踏上北京土地的时候,他并未想到,自己即将与这个东方大国结下半生的不解之缘,更未曾预见到,自己有朝一日,会以驻华大使的身份重新回到这里,肩负起促进两国友好关系传承发展的使命。

  知——“求知,哪怕远在中国”

  纳赛尔是作为阿曼苏丹国第一批公派留学中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的,一学就是七年。

  阿曼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已广泛进行海上和陆路贸易活动,并成为阿拉伯半岛的造船中心,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重要一站。在两国的考古发现中,中国瓷器、阿曼乳香等双边最具代表性的特产频繁出现,印证着两国亘古至今的友好往来。然而,在年轻的纳赛尔心目中,“现代中国”给他的唯一印象,只有电影中的“中国功夫”。七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硕连读之后,“中国”于他而言,无疑丰满、立体了许多。

  “九十年代的中国,街上的小汽车很少,50块钱就够我们八、九个同学在饭馆里搓一顿,我们最爱的就是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纳赛尔回忆起他第一次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过往的一切历历在目。他笑着说起了初学汉语时的趣事:“一开始我还没掌握好声调,在餐厅点餐,我想要‘糖’,服务员却给我上了‘汤’。我想特别谢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老师们,他们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从人生地不熟的状态,很快就顺利过度到如鱼得水的生活。”

  在中国七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纳赛尔回到了阿曼,入职阿曼皇室办公厅礼仪部,开始用他在中国所学所得报效祖国。两年后,1999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在外交学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培训,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学习,为他日后出使中国埋下了伏笔。

\

  阿曼驻华大使纳赛尔·布赛义迪。阿曼驻华使馆供图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纳赛尔将这句阿拉伯谚语践行得十分彻底。2013年,他第三次来到中国学习,这次是三个月的进修。离开中国前,他第一次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采访时,记者发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大现代汉语声调,已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从发音上丝毫听不出他是外国人。他对此感到骄傲,同时也大力赞赏了中国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努力与成果。“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工具,文化是增进不同国家人民相互了解的桥梁。如今,世界各国都有学习汉语的学生,这是中国文化魅力所在。”纳赛尔说。

  对纳赛尔而言,汉语像是他手里握着的一把“金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机遇之门。因为精通汉语,在阿曼苏丹到访中国时,他得以担任两国领导人会晤时的阿方翻译。中阿两国关系的飞速发展,也给了他个人事业发展的极大空间。回到阿曼后,为了保持语感,他还会定期到阿曼的中餐厅去,用普通话与中国人交流。“热爱中国文化,喜欢与中国人沟通,这是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改变的事实。”纳赛尔说。

  行——“不管黑猫白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热点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