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直升机制造有多难

2021-11-13 16:05:38 | 来源: | 参与: 0 | 作者:解放军报

  难点三:着舰安全

  降得稳更要站得住

  直升机着舰犹如刀尖起舞,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虽然只有短短十几秒钟,却对飞行员飞行技能和心理素质是极大考验。

  着舰前,飞行员眼中的舰艇甲板仅有“火柴盒”大小;降落时,舰艇自身会向不同方向摆动,飞行员操作稍有不慎,直升机就会发生侧滑、倾覆等事故;即将着舰时,一些飞行员会出现“目视旋翼已经扫到机库壁”的错觉。这需要他们克服甲板前机库、舰岛等障碍物带来的心理影响。

  那么,如何确保舰载直升机安全平稳降落呢?

  在直升机机腹,你会发现一个突出的液压杆,这个部件叫“鱼叉”。如果把舰载直升机的起落架比作腿,那么“鱼叉”就是它的手臂,它的作用是牢牢抓住船身防止出现侧滑和碰撞。

  “鱼叉”是舰载直升机的辅助降落装置之一。在触舰时,“鱼叉”会牢牢叉在甲板格栅上,实现直升机和目标舰之间的刚性连接。整个系统操作简单,配合绞车仅需5至7分钟即可完成直升机的着舰和收纳作业,得到世界各国海军广泛应用。

  但遇到体型庞大的大家伙,“鱼叉”会显得力不从心。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英德尔技术公司研制出“熊阱”系统。这套系统可依靠舰上人员的辅助操作,将大中型直升机“捕捉”到固定的“陷阱”中,实现精准降落。

  搭载“熊阱”系统的舰艇,更适合使用固定和牵引装置来移动直升机。这套系统工作效率远高于“鱼叉”,因此被应用于随航母编队出征的驱逐舰上。

  得益于卡式直升机同轴反转旋翼的抗侧风性能,在直升机着舰前,只需在飞行甲板上铺设一张长和宽各5米,由棕榈绳编织而成的防滑网,让直升机机轮陷入防滑网中不易摆脱,就能有效规避侧滑问题。

  降得稳更要站得住。完成着舰后,舰载直升机一般需要在机身前后左右4个位置,选择承受力较大的结构件作为系留点,用系留索进行固定。

  浩瀚大洋,风高浪急。遇到恶劣天气,辅助降落系统和系留系统也存在“脱手”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保险装置。“海鹰”舰载直升机除了安装助降系统,还配有一套特殊的浮水结构,紧急情况下可以降落在水面上,被飞行员形象地称为“直升机的救生圈”。(刘任丰、任剑翔、陈超)

责任编辑:李涌

正在加载

精彩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