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京沪干线”构建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32年前,量子通信还是第一次出现在试验室里,当时的传输距离还只是32厘米。
如今,经过两年多的不断试运行,我国科学家成功验证了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月7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和陈宇翱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体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可以说这是我国多年来在量子通信领域所取得成就的总结,此消息一出,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震惊。
量子通讯的原理是1984年由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们提出来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纪,我国在量子通讯实验方面后来者居上。
2016年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2017年中国开通了世界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
量子密钥分发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由空间,另一种是光纤。“墨子号”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量子保密通信传输介质是真空与大气层,可以称为空间自由传输,而“京沪干线”实现了北京到上海之间2000公里的量子通信保密,传输介质是光纤,这两者可以互补使用。
最近潘建伟等人的论文就是讲述了“墨子号”卫星和“京沪干线”联合使用构建量子通讯网。据了解“京沪干线”有32个节点作为中继站,还有两个地面站,其中一个在河北兴隆,另一个是在新疆南山,因此总的长度达到了46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