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国科技报
卫星作为现代科技中的代表性产物,几乎可以说是与“高端技术”“高昂成本”画等号。
不过就在最近,我国航天科工二院却有消息放出,又一个高端货即将在中国人手里变成白菜价。
在1月19日,我国航天科工集团的二院空间工程公司对外表示,通过429天的努力,我国首条批量生产卫星智能生产线,完成了从设计到试运行的目标。
预计这条生产线可以达到每年240枚以上的小型卫星产能。为了提高产能,在生产线上的10余道关键工艺环节,全部由自动机械化替代,这让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40%以上。
按照官方的说法,卫星的制造可以说涉及到很多复杂工序,机电零部件构成复杂,工序繁多。以前大部分都是依靠单件的手工生产。
想要在生产线上实现批量化制造,首先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如何确保流水线上的“协同化”和“精益化”。
第二个问题则是,由于这是我国首条批产卫星智能生产线,攻坚团队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和对象,只能从零开始摸索,对方案进行反复权衡和论证。
最终经过429天的奋战,在2021年年初就完成了生产线的试运行。
有观察人士就指出,随着生产线的投入使用,甚至增加生产线路,高端产品的制造成本也会自然降低,最终达到一个“白菜价”。
这可以说是很多产品在进入工业化之后,价格直线降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