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
青蒿素是衍生自亚洲植物青蒿的药物,这种芳香植物有蕨类叶子和黄色的花朵,2000年来,中国人一直用它来治疗发烧和疟疾,这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目前尚无科学数据支持的说法是,青蒿素的其他潜在用途包括治疗炎症,细菌感染以及头疼等其他疾病。
2019年6月17日,新华社以《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为标题,报道了该团队的新成果,引得无数网友纷纷点赞刷屏。
虽然世界各国一直倡导进行新一代的抗疟药物的研发,但是青蒿素无可替代的价格,尤其是许多非洲贫穷的国家也能用得起,所以它被人经常称为抗击疟疾的最后一道屏障。
疟原虫会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
我们知道大部分的药物都是作用于病原体的某个关键的蛋白,如果失去了这个,病原体就会死亡,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大概就是这样。
相应地如果发生突变产生不怕药物的蛋白,药物就失去了作用,即产生了抗药性。
人体服用青蒿素之后,在疟原虫体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烷基化病原虫蛋白,从而消灭寄生虫,成功治疗疟疾。但是它的半衰期很短,其化学结构中最为关键的过氧桥键容易被血红素中的二价铁反应掉,而疟原虫体内的血红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波动很大,那些“耐药性”的疟原虫,就是通过延长了自己的生命周期,成功躲掉了青蒿素在血液中浓度最高的时刻。
因此,屠呦呦团队提出加大青蒿素的使用量和延长服用时间就可以消灭这些所谓的“耐药性”疟原虫。